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摩心得

2019-04-10

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2019年3月27日和28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观摩了11位教师的数学课,他们都上得十分精彩,让我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这11位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性和艺术性。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这两天听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与学生亲切沟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每一位上课教师在课前都亲切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而且老师们与学生的谈话并不是瞎聊,而是经过用心设计,能够自然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

二、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地驾驭课堂

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都很强,理论水平较高。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三、重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引入新课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课上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较为亲切自然的情境下学习,兴趣浓厚。清远市新北江小学的王闵敏老师,以“我最喜爱的书”为谈话切入点,引出例题。梅州市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的刘静娴老师,在课前谈话时带来了神秘的大礼包,请同学们摸一摸、猜一猜,从学生感兴趣的猜物情境出发,提出核心的探究问题——面、棱、顶点,让学生在实物上直观地感受,再借助课件演示,无痕地引入新课学习。这一问题的切入,情境的创设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注重学习小组的作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稍复杂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比如上长方体的认识的五位老师,都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搭建长方体框架,然后分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单,最后汇报交流,得出了长方体顶点、棱和面的特征。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老师耐心的去启发引导,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微课助教

每一节课的教学课件制作巧妙,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少老师还借助了微课视频,使所要表述的知识点变得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有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中的李杨春老师,她利用了微课演示不规则立体图形胡萝卜变长方体图形的过程,引出长方体顶点、棱、面结构名称。有了微课的帮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六、例题设计精巧,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认识图形(平面)》时,珠海高栏港经济区金洲小学的张诗敏老师在学生学习完本节的知识点后,通过设计“猜一猜”,让平面图形们跟学生们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以及“议一议”——四只蚂蚁比赛是否公平的问题,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整个练习过程设计,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学生热情高涨。

七、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老师们的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11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地评价。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更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撰稿人:梁慧琼

走近名师课堂,目睹名师风采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在市教育局的组织和校领导的信任下,3月27-28日我有幸赴东莞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摩学习活动,共听了来自广东省各市精英们带来的11节数学优质课。在为期两天的井然有序的听课、评课、讲座中,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令人叹为观止。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体会:

一、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备课除了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备学情,根据学情设想各种教学问题。例如我所听的这11节课中,每位老师都在教材的解读上下了大量的功夫,毕竟是精英风采展示课,体现出各位老师备教材备学情,而且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就如几位同课异构的教师中,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理论就水到渠成了。这11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珠海市张老师的《认识图形》,这节课虽然是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们,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辩一辩、变一变、猜一猜、议一议、找一找,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环节正好鞭策着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才有如此足够的底气,才能够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

二、饱满的激情是师生交流的前提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精神面貌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把真挚的感情投入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的。例如江门市圭峰小学的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周老师从课前的谈话、视频播放引新授、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谈收获各个环节都与同课异构的老师们大同小异,可是他幽默的课堂语言组织却让台上的学生全神贯注,让台下的听课教师“哇”声一片。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见同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情感投入所获得的效果不一样。

三、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突出真实化、生活化

课程标准提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并积极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们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把活动的设计拉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持久。例如:湛江市代表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她利用了微课助教,出示了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红萝卜,展示不规则立体图形红萝卜变长方体的过程。还有云浮市代表陈老师也是在课堂上演示不规则土豆形成长方体的过程。他们充分利用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习是短暂的,收获是丰厚的。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断努力,我的学生也会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也会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撰稿人:张丽

学习心得

在3月27日至3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教育学会组织的2019年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数学组的4个老师来到了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在这里我们分别聆听了11位老师的精彩课例,我收获良多。

一、善于发现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知识生活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上几位老师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非直接教教材。例如:刘老师利用生活中各类包装盒引出长方体的认识。陈老师在进行讲解长方体的棱、面和顶点时,现场利用切土豆讲解更加直观,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师。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同的,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只听取正确的答案,还要去听学生们的不同答案,更要留时间让学生诉说他们的疑惑。这也让我想到自己,平时我在上课时只顾着在班上寻找正确答案而忽略了思考“错误”答案。

三、善于表扬

表扬是一种力量,低头抬头间给予了别人动力源泉。在课堂中我经常表扬学生,但是采用的模式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像两位老师学习,多采用不同方式来表扬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在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下学习数学

细细品味这些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些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总之,这次外出学习收获良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学习所得的经验和体会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融化为自己特色成分,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我。

撰稿人:卢海辉

东莞观摩优质课有感

2019年3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东莞举办的广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活动。在这2天的时间里,观摩了十一位教师的数学课,老师们讲的是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且都充分体现了“创新、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深刻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看,都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学习。在本次的观摩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很好地把一堂生动活泼、充满自主性的活动展现在了我面前,每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利用体验式的活动形式让孩子去感知、去探索,各位老师身上所表现出的教育精神观念真的需要我逐步去学习和摸索。

一、与学生亲切沟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天的学习,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观摩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去解决,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尝试,主动探究问题。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的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规范学生解答。

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们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教法新颖,教无定法

例如: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的黄锦发老师,让学生在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外形后,通过透视图看到“面” “棱” “顶点” 。梅州市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的刘静娴老师,请学生在长方体上摸一摸,摸出了“面” “棱” “顶点”。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的周敬川老师,则在学生认识“点、线、面、体”之后,让学生寻找长方体中的“点”” “线” “面” ,从而引出“顶点” “棱” “面”的概念。周敬川老师引导学生先用学具研究“面”的特征,再通过“搭建框架” 讨论“棱””的特点;李杨春老师和刘静娴老师则让学生先搭好“框架” ,再通过围“面”理解“面”的特征;黄锦发老师和陈锦敏老师却让学生在搭框架的过程中同时研究“棱”和“面”的特征,学习过程更为开放。

在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这一关键环节,老师们不约而同地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和三通头,引导学生用“搭长方体框架”的方法开展研究。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从而深刻理解“长” “宽” “高”的概念。

再就是在具体细节上五位老师的处理依然各有特点。巧妙的练习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练习环节,老师们纷纷亮出法宝:“根据长宽高的数据,猜猜这是什么物体?”“袋子里的小棒能搭成什么样的长方体?” “木箱的高度增加了,原来的盖子还能用吗?” “已知长方体的前面,你能找出与它相邻的面吗?”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虽已结束,影响却必将日渐深远。我将带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带着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信念,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践行小学数学教育的理想!

撰稿人:査光浩